光伏行業,從2004年大發展起,就是一個話題性行業,海外反傾銷、反補貼、國內大額補貼的產業政策、產能過剩。
過去十五年,在技術更新換代下,各大企業也在各個階段領略風騷,雖然沒有互聯網浪潮的大開大合,精彩的故事也從不稀缺。
未來15年,光伏行業也值得跟蹤研究。作為泛半導體行業,光伏是前沿的技術陣地,“平價上網”、“市場競爭”等關鍵詞將取代傳統的“補貼”、“傾銷”,研究的價值更加凸顯。
更為寬泛的意義是全面認識補貼的含義。市場總會談補色變,好像補貼就是尋租、就是低效率。就經濟學術界來說,由于市場失靈的大量存在,政府補貼的原因本身就是正當的,但是執行層面的不對稱信息等的確可能導致效率的缺失,但是否有效仍待進一步研究,“補貼就是低效”這種武斷的言論顯然是經驗主義錯誤。
而且光伏這種高技術密度、高資金密集性的重資產行業,通過補貼實現了超出市場規律的超速發展,近幾年開始又將回歸市場規律,給眾多其他補貼的新興產業提供了足夠多的學習材料和范式。
光伏行業的“激蕩三十年”
2004:伊始
光伏發電行業,即太陽能發電行業,第一次作為產業的形式走進大眾的視野是在2004年前后,2003年開始,歐美等國陸續出臺了各種鼓勵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利用的政策,2004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也因此比2003年增加了一倍。
資料來源:全球可再生能源網,點擊可看大圖。
特別是歐洲市場的大發展,大大拉動了我國光伏產業的出口。到2007年,我國光伏電池產量就來到了全球市場的第一;而無錫尚德創始人施正榮以 150 億身價超越黃光裕登頂中國首富,光伏行業逐漸被大家所熟知。
隨后,天合、阿特斯、林洋、中電、晶澳等一批國內的光伏企業掛牌海外資本市場,到2008年年底,我國就有13家光伏企業完成海外上市。
而中國光伏行業國內市場的發展,略慢于全球市場。2006 年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》正式頒布;2010年,我國將光伏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,光伏行業的國內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。
2008-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行業增速大幅下滑,但是行業的大環境并未改變,2010-2011年又重回高位。
2011 年,美國商務部發起了對中國光伏電池的“反傾銷”、“反補貼”(俗稱“雙反”)調查,最終裁定平均征收稅率 37%,期限 5 年。緊接著,歐盟國家也跟隨美國提起對國內光伏行業的“雙反”調查。
受此影響,全球光伏裝機量出現首次下滑,下滑7.5%,但新建產能仍在持續釋放,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突出,進而產業鏈各環節價格暴跌,企業也陷入全面虧損,光伏行業經歷了最嚴重的一次全面衰退。
嚴重依賴出口的國內光伏產業泡沫迅速破裂,江西賽維資不抵債,上海超日債券成為國內債券違約第一單,大批中小企業停產倒閉,行業內企業產能利用率不到 50%。截止 2013 年第一季度末,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市值只有 2010 年年末的 30%不到。
此前風光無兩的無錫尚德陷入絕境,華爾街投資機構Maxim Group對它的目標價評為0美元,認為尚德的股票一文不值。2013年3月,無錫尚德正式破產重組,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。
2013-2018:轉折
過分依賴出口必然導致波動風險很大,而國內巨大的內需市場尚待開啟。隨著光伏發電建設成本的逐步下降,2013年《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》出臺,成為中國政府對于光伏產業扶持政策的行動綱領,在中央層面肯定了光伏產業的戰略地位,度電價補貼政策也正式啟動, 2013 年也成為我國光伏發電發展元年。
圖5:2013年成為中國光伏產業化元年
2012-2017年,中國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6年年復合增速高達57%,而除去中國外的其他市場同時間段的復合增速只有9%。以2017年為例,當年中國裝機量為全球的55%。
經過六年的高速發展,中國光伏裝機量躍居全球第一。根據BP統計數據,2012年,中國光伏裝機量占比全球總容量的僅7%,與日本相當。經過6年的快速發展,到2017年,該比例已上升到33%。